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表时间:2022-03-29 09:19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介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二、明确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规划》明确要求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的基本原则,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规划》还展望了2030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具体任务: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各关键环节,以及氢安全和公共服务等,《规划》提出了4方面任务。一是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二是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四是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 《规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 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供给端,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二是能源消费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源头上加强管控,严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赋予了氢能清洁低碳这一关键属性。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范围,有序开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够显著降低用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推广燃料电池车辆,减少交通领域汽油、柴油使用;将氢能作为高品质热源直接供能,减少工业领域化石能源供能,直接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工业生产过程,氢气是重要的清洁低碳工业原料,应用场景丰富。例如,作为还原剂,在冶金行业替代焦炭;作为富氢原料,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工艺流程替代化石能源等。通过逐步扩大工业领域氢能应用,能够有效引导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氢能产业链建设 《规划》从四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 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是聚焦创新支撑平台。围绕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包括: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挥科研能力优势,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三是聚焦专业人才队伍。支持引进和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扩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和从业人员基础。 四是聚焦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因势利导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 下一步,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持续加强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有效支撑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需要。 推进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氢气制备方面,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氯碱、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占比约两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这两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虽然体量不大,但发展态势较为积极,例如,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依托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建设了一批风光制氢项目,为冬奥会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提供绿色低碳氢能;宁夏依托丰富的光伏资源,建设宁东光伏制氢等项目,为煤化工项目提供绿色低碳氢能。 氢气储运方面,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高压气态长管拖车氢气储存压力为20MPa,单车运载量约300公斤氢气,技术及装备制造较为成熟。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均处于小规模实验室阶段。在管道输氢方面,我国目前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在用管道仅有百公里左右,输送压力为4MPa。 氢气加注方面,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已建成加氢站200余座,但主要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液氢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此外,我国现有加氢站的日加注能力主要分布于500~1000公斤的区间,大于1000公斤的规模化加氢站仍待进一步建设布局。 ![]() 提高氢能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关于氢能安全,《规划》从基本原则、技术创新,到安全监管、宣传引导,部署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坚持安全优先的基本原则。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针对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和应用全产业链,强化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氢安全相关技术创新。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检测先进技术,加大氢能全产业链安全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三是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应对氢能各类安全风险。 四是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开展氢能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关于经济性,《规划》提出了氢能制取、存储环节经济性要求和支持政策: 一是合理布局制氢设施,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逐渐降低成本。 二是开展气态、液态、固态等储氢方式应用,不断降低储运成本。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是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规划》有关部署,根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提升氢能全过程安全和经济性,逐步降低氢能使用成本,助力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范有序发展氢能产业 一是深入领会《规划》提出的氢能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规划》统一部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 二是各地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定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严格落实能耗管控责任和生态环保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运营标准规范。牢牢把握氢能安全生命线,加大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管理力度。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三是各地方要切实履行本地区氢能产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 来源:国家发改委,原文有删减 |